海风与盐味之外,真正能把人留住的,是故事。把渔民的口述史系统化,是渔旅融合最具文化含金量的环节之一。谁在什么年代开过哪条航线、哪年哪次鱼汛特别丰、哪些网具与操法如何演变、哪些物种曾经常见如今稀少……当这些碎片被有方法地采集、整理与展陈,游客就不只是在看海、吃海,更是在“读海”。霞浦“画本之海”的气质,也会因此从景观层面延伸到人文层面。
展陈并不意味着“博物馆化的距离感”。完全可以把非遗与口述史嵌入日常体验:登船前的三分钟开场白讲一段“老船长记忆”,分拣时引导认识本地高频物种,解释它们的俗名与典故;岸上用小型展台展示旧网具、旧滑轮、旧罗经,与现代拖网船的装备放在一起对照。东海开渔后的繁忙与丰盛,本身就是绝佳的“活态展览”,只需加上讲解,就能成为“能带走的文化”。
“吃”也能承载文化叙事。把红烧杂鱼、香煎梭子蟹、椒盐皮皮虾、白灼剑虾等家常做法做成“渔家食单”,附上渔季与家传小贴士;把老人们的烹饪口诀、节气里的禁忌与风俗印在餐垫或小卡片上,点餐时就完成了一次微型的文化传递。游客把出海渔获拿去代加工,品尝“自己捕捞的成果”的同时,也就把“谁教会我这样吃”的记忆带回了家。
在内容层面,短视频与直播可以承担“记录者”的角色:一条关于“20米深度与降速拖网”的讲解,一段关于“黄金带与龙头鱼”的识别,一场关于“休渔期为何重要”的访谈。用真实劳动与真实知识驱动传播,能显著降低“网红化”的空心化风险,让文化记忆有温度也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