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旅融合”的下一站,是把海上体验做成高质量的研学课程。孩子们并非只对“抓到一只蟹”兴奋,更对“为什么网要沉到海床”“为什么要降速拖拽”“为什么不同季节有不同物种”感到好奇。通过分级课程设计,让船长与“海上向导”把拖网作业的原理、海况评估的要点、安全边界的划分讲清楚,孩子们会在真实劳动现场里建立对海洋的感性与理性认知,而非仅停留在“打卡”的表面。
在课程编排上,可将一次出海拆分为“看—问—做—思—讲”五个段落:看(观察投网、滑轮、网具结构),问(深度、速度、物种的提问卡),做(参与分拣并识别梭子蟹、皮皮虾、龙头鱼等常见物种),思(讨论为何小规格要放回去),讲(把今日所学讲给同行家长与同伴)。海上课堂归岸后,进到“代加工教室”,让孩子参与“不同物种最佳做法”的选择与记录,完成从生产到餐桌的闭环认知。
儿童友好不仅意味着课程友好,也意味着环境友好。预约系统应清晰标注海况、风力与线路强度,优先给亲子团安排更稳的近岸航线与光位更好的时段;码头、船上与餐厅则以清晰的安全标识、可视后厨与便捷洗手区等细节降低父母焦虑。把“安全演示三分钟”做成上船刚需流程,把“放回去的一秒钟”做成固定仪式,让规则以“参与式体验”而非“口头说教”的方式被孩子理解与记住。
当研学产品成熟后,还能外溢到社区:把渔民口述史、作业口诀、海洋节气与地方风味整理为“海上学习包”,在淡季走进校园,在旺季反哺码头。这样,目的地不仅输出“海鲜”,也输出“海的知识”,在儿童友好的口碑里,完成从一次性客流到长期认同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