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万工程”持续推进、山区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浙西南的古村落宛如一颗颗隐匿于山间的明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却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近日,丽水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分两批奔赴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松阳县的古村落,以实地调研为笔,青春行动为墨,勾勒出一幅从老屋“点状激活”到村落“空间活化”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探幽寻微:揭开古村老屋的历史面纱
浙西南古村落的老屋,是乡愁的“活化石”,更是待挖掘的“潜力股”。丽院团队的首站,来到了遂昌县九龙山脚下的黄沙腰村。这里,省级文保单位李家大屋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静静地伫立在时光长河中。其连片面积达5407平方米,雕花窗棂精致细腻,木质架构古朴厚重,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是村民心中无可替代的“精神家园”。
“要让老屋‘活’起来,先得摸清它的‘脉’。”团队队员们手持专业设备,如同考古学家一般,细致地拍摄老屋的建筑结构、墙体风貌,不放过任何一处岁月的痕迹,将它们转化为具象的素材。同时,他们围坐在村民家中,与村民们促膝长谈,围绕“保护意义”“现实难题”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在调研中,队员们发现,本地人口外流、保护资金紧缺、区位发展受限等问题,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黄沙腰村乃至众多偏远村落的发展脚步。
点状激活:黄沙腰村的破局尝试
面对重重困境,黄沙腰村村集体并未坐以待毙,而是勇敢地迈出了“点状激活”的探索步伐。他们通过“房屋托管”的方式,整合闲置资源,让沉睡的老屋重新焕发生机。如今,李家大屋内已引入主题摄影展、怀旧体验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未来,村集体还希望能联动九龙山研学活动,谋划打造“山下研学客厅”,以单栋老屋的活化带动周边资源的联动发展。
丽水学院团队的调研记录与建议,如同及时雨一般,为黄沙腰村的规划提供了精准参考。队员们凭借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为老屋保护和活化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古村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空间活化:山下阳村的示范样本
若说黄沙腰村是“点状激活”的勇敢探索者,那么团队第二站——松阳县山下阳村,则是“空间活化”的成功示范样本。作为全国“拯救老屋行动”的先发地,山下阳村早已跳出单栋修缮的局限,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守护着整片村落的肌理。
走进山下阳村,仿佛穿越回了过去。张氏宗祠、香火堂等核心建筑经过原貌修复,庄重典雅;丁字巷道、月池格局保留着传统的智慧,韵味十足。就连旅游线路设计都巧妙地嵌入了文物解说,20余名本地讲解员如同文化的“传声筒”,将古村落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古村落的文化内涵。
山下阳村书记说:“活化不是简单‘招商’,而是要守住文化本真。”在调研中,团队发现山下阳村正以审慎的态度对接投资人,结合游客体验反馈优化业态。既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对古村落文化的侵蚀,又让老屋在文化传承中产生了经济价值。这种“保护优先、适度活化”的思路,与团队提出的“空间协同”建议不谋而合,为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青春力量:破解古村发展困境的关键支撑
“老屋是乡村的根,青年是振兴的桥。”丽水学院团队负责人的话语掷地有声。此次调研,不仅为遂昌县和松阳县的古村落提供了专业建议,更践行了“青年入乡”的政策导向。
从记录老屋现状到倾听村民心声,从梳理保护路径到探索业态融合,青春力量正成为破解古村落“缺人才、缺思路”困境的关键支撑。队员们在调研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创新精神,为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出谋划策。他们用青春的热情和智慧,点燃了古村落发展的希望之火。
如今,这场由青年团队助力的老屋保护实践,已成为“千万工程”深化的微观缩影。它印证了一个真理:唯有守住文化根脉、激活空间价值、汇聚青年力量,才能让古村落成为兼具历史温度与时代活力的乡村振兴名片,为山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在青春的赋能下,浙西南的古村落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书写出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