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金融的力量正如潺潺溪流,汇聚成滋养“三农”发展的“活水”。从精准服务农田建设的特色贷款,到覆盖种业全链条的金融支持;从手机端便捷操作的惠农产品,到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定制化服务,金融机构正以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中,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政策引领,搭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为农村金融服务指明了方向。通知强调健全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金融供给,增强“三农”重点领域金融供给,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提高特定群体金融服务质效。这一系列政策举措,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行动指南,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政策的引领下,农业银行积极响应,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布局,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投入力度,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确保金融“活水”能够精准滴灌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精准施策,特色贷款助力“三农”发展
农业银行围绕“三农”发展的不同需求,推出了一系列特色贷款产品,实现了对“三农”领域的精准支持。
在农田建设方面,“良田贷”与“高标准农田贷”为农田的改造和提升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助力打造更多优质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针对种业这一农业的“芯片”,覆盖四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及216个制种大县的“种业贷”与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为种业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资金保障,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惠农e贷”实现了手机端全流程操作,极大地方便了农户贷款,让金融服务触手可及。针对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农人”惠农贷款为其提供了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满足了其多样化的资金需求。这些特色贷款产品,如同精准的“手术刀”,切中了“三农”发展的关键痛点,为乡村产业的振兴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成果丰硕,金融服务成效显著
从农业银行发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来看,其在服务“三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三农”县域贷款增速持续加快,县域贷款余额达到10.77万亿元,新增9164亿元,增速9.3%。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农业银行对“三农”领域的重视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在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方面,乡村产业、乡村建设领域贷款余额分别为2.70、2.44万亿元,增速分别为21.3%、8.5%,为乡村产业的兴旺和乡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拓展粮食全产业链信贷服务,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相关领域贷款余额1.24万亿元,新增2372亿元,增速23.7%,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持续加大农户信贷投放力度,“惠农e贷”余额1.79万亿元,新增2979亿元,增速19.9%,让更多农户受益。强化脱贫地区农户融资支持,“富民贷”产品贷款余额1241亿元,新增300亿元;“粮农e贷”产品余额1401亿元,新增429亿元,为脱贫地区农户和种粮农户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助力西藏地区农牧民增收致富,农牧民贷款余额426亿元,存量户均贷款12万元,覆盖全区90%以上的农牧户,体现了农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地域广度和深度。
此外,农业银行不断强化脱贫地区信贷支持,832个脱贫县贷款余额2.48万亿元,增速8.9%;建立重点帮扶地区“一县一档案”工作机制和分层分类帮扶机制,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4758亿元,增速9.0%,为脱贫地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后盾。
展望未来,持续深耕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农业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王志恒表示,将深耕县域乡村市场,不断巩固竞争优势,以更坚实举措、更优质服务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持续优化金融供给,继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扎实服务实体经济。
展望未来,农业银行将继续秉持服务“三农”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农户等各方的合作,形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同时,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让金融“活水”更加顺畅地流向“三农”领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金融“活水”润三农,乡村振兴展新颜。在政策的引领下,在金融机构的积极作为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乡村大地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必将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