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一场以政企协作为笔、城乡融合为墨的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海晏县委社会工作部精准发力,围绕本土企业带动、产业联营、多元合作以及社区服务提质等多个维度,为县域经济腾飞与民生福祉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激活本土“三新”力量,筑牢经济发展基石
本土“三新”企业是海晏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县委社会工作部敏锐洞察其潜力,积极构建紧密的政企协作机制,充分释放企业的带动效应。截至目前,成效斐然。夏华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山海情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等9家本土企业积极响应号召,深入各乡镇村社,开展大规模的农畜产品收购行动,累计完成收购金额近8000万元。这一举措不仅为农牧民打开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难题,更让他们的辛勤付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同时,企业还充分发挥就业“蓄水池”的作用,带动500余名农牧区劳动力实现灵活就业。这些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生活幸福感显著提升。
聚焦产业联营核心,推动城乡资源互通
自“村社联建・城乡联动‘双联’”工作推进以来,海晏县社工部将产业联营作为核心任务,以激活资源要素为突破口,从政企协作、模式创新、服务提质三个维度同步发力。通过搭建政企沟通桥梁,促进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向企业集聚,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模式创新方面,鼓励企业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拓展销售渠道。本地企业积极响应,借助电商平台的东风,实现销售额12万元;通过参加产品展销活动,达成销售额70万元。这些新模式的运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让海晏县的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在服务提质上,社工部引导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信赖。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城乡资源高效流动、优势互补,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搭建多元合作平台,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
为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海晏县社工部积极为县内文旅企业与社区搭建合作平台,探索多元产业发展路径。西海镇城西社区与海北州国投公司深度合作,共同推进“交通服务+红色研学”项目。西海镇作为重要的红色文化发源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将交通服务与红色研学有机结合,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交通保障,更让游客在旅途中深入了解海晏县的红色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这一项目使红色资源成功转化为发展优势,为社区和文旅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三角城镇海湖社区与海晏河清牧场携手合作,签订1.45万元羊毛花摆件订单。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社区提供场地和人力支持,牧场提供原材料和技术指导,共同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这一合作模式成功打造了社区与本土企业协同发展的特色样板,为其他社区和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围绕社区服务提质升级,海晏县社工部以“政企协同、精细运营、反哺民生”为核心,创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引导海晏爱民社会服务中心与三角城镇和平社区合作,共建联营乙区食堂。这一创新合作模式采用“80%运营反哺+20%社区投入”的方式,既保证了食堂的可持续运营,又让社区居民享受到实惠。食堂运营过程中,注重菜品质量和服务的提升,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口味不断调整菜单,为居民提供营养丰富、价格实惠的餐食。通过这种模式,逐步构建起“运营—发展—受益”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社区服务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提升跨越。居民们在享受优质社区服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海晏县委社会工作部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举措,在本土企业带动、产业联营、多元合作和社区服务提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海晏县将继续深化政企协作,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为城乡融合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