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东翼,增城区以“千万工程”为蓝本,以城乡融合为笔锋,在广袤乡村勾勒出一幅“生产生态生活相融、人文自然现代共生”的壮美画卷。通过空间重构、制度创新、文化赋能的三维驱动,增城不仅让乡村焕发颜值魅力,更激活了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岭南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一、空间重塑:从“零散破碎”到“全域美颜”的生态革命
增城打破传统乡村建设“点状突破”的局限,以“全域整治”理念推进空间系统重构。在广汕高铁沿线,通过“千亩方”“百亩方”连片整治,将碎片化的耕地与零散建设用地整合为3200亩高标准农田,引入无人农场、垂直农业等新质生产力,打造出“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都市田园新地标。这种“农业+科技+景观”的融合模式,使沿线土地流转价格提升40%,村集体年增收超千万元。
农房改造则是空间重塑的点睛之笔。上九陂村创新“村民自主设计、政府技术指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改造机制,153栋农房在保留岭南镬耳墙、青砖黛瓦等元素的基础上,融入光伏发电、雨水回收等绿色技术,形成“一户一景、一步一韵”的特色风貌。东洞—背阴片区更将体育文化注入乡村肌理,智慧骑行道串联起9house民宿、星空观测站、稻田艺术区,让村庄成为都市人向往的“诗与远方”。2024年,该片区乡村旅游收入突破8000万元,较改造前增长6倍。
二、制度重构: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的治理变革
空间变革需要制度保障,增城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闯出新路。通过探索“地票”制度,将零散宅基地转化为可交易的用地指标,既保障了农民权益,又为乡村产业腾出发展空间。科教城—朱村万亩片区运用该制度,盘活闲置宅基地120亩,引入生物科技、数字农业等企业,打造出“科研—孵化—生产”全链条园区。
在农房管理领域,增城建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链条监管体系,试点推广“农房建设保险”,由政府、企业、村民按比例投保,有效化解建设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公益+微利”的社会资本参与模式:在荔湖湿地整治中,政府发行专项债筹集60%资金,企业通过运营生态停车场、研学基地等项目获得收益,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形成“三方共赢”的可持续机制。这种“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群众受益”的治理格局,让乡村建设从“输血”转向“造血”。
三、文化赋能:从“千村一面”到“各美其美”的精神重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增城深入挖掘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出“一村一品、一镇一韵”的文化标识。派潭镇围绕“温泉康养”主题,将非遗舞貔貅、客家山歌融入旅游场景,开发出“温泉+文化+研学”的特色产品;正果镇依托千年古码头,复原“正果云吞”制作技艺,建设粤菜文化博物馆,年接待美食游客超50万人次。
体育文化的注入则为乡村注入时代活力。派潭“体育小镇”构建“3个核心场馆+6条主题线路+10个社区运动角”体系,承办环湾区女子半程马拉松、乡村篮球联赛等赛事,带动民宿、餐饮、培训等产业发展。荔城街道则将增江画廊、荔湖碧道资源与体育赛事结合,打造“水上马拉松”“骑行画中游”等品牌,形成“日间运动、夜间文旅”的消费闭环。2024年,全区体育产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四、典型引领:从“盆景打造”到“风景成片”的示范效应
增城坚持“典型引路、全域推进”的策略,近两年培育出4个省级典型镇、69个市级典型村,数量居广州首位。这些典型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各具特色的发展样本:小楼镇以“迟菜心”为支点,构建起“种植—加工—文旅”产业链,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石滩镇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高端水产养殖,打造出“增城荔枝虾”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远销港澳。
在典型镇村的辐射带动下,增城乡村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农村公路硬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9.5%;建成省级美丽宜居村266个、特色精品村69个,形成“广汕高铁风貌带”“增江画廊生态廊”等五大美丽经济带。更可贵的是,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全区成立乡村建设理事会285个,村民自主决策事项占比超70%,真正实现了“我的乡村我作主”。
五、城乡共融:从“单向流动”到“双向奔赴”的未来图景
增城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孤立的乡村建设,而是城乡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广汕高铁、地铁21号线等交通动脉,增城将乡村与大湾区城市群紧密相连,都市人才、资本、技术加速向乡村流动:科教城片区吸引2000余名农业科技人才下乡创业,朱村万亩农业园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建产学研基地,培育出“增科新选丝苗1号”等优质品种。
与此同时,乡村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正在转化为经济价值。2024年,增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8:1;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1200万人次,带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