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东翼,增城正以“路通山水、江映城乡”的魄力,书写全域旅游的崭新篇章。从“最美旅游公路”的蜿蜒伸展,到“最美增江游”的碧波荡漾;从正果老街的文脉复兴,到森林步道的生态织网,一条条通途串联起山水资源,激活了城乡经济,更勾勒出共同富裕的诗意图景。
一、路为笔:绘就“快达慢游”的立体画卷
当35公里森林步道与骑行系统在青山间延伸,当“车行系统+慢行系统+游步道辐射带”的“游径”网络徐徐铺展,增城以路为笔,重新定义了旅游的时空维度。全线贯通的“最美旅游公路”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成为沉浸式体验的生态长廊——道路两旁,裸房风貌整治与绿化美化同步推进,传统民居披上岭南风格的镬耳墙,三角梅与凤凰木在微风中摇曳,形成“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视觉盛宴。
路的升级更体现在功能的复合化。正果旅游驿站以“鱼跃龙门”的吉祥寓意,将游客服务、文化展示、农产品展销、亲子游乐等功能熔于一炉,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成为城乡资源对接的“枢纽站”;森林海驿站则以“凤凰于飞”的浪漫意象,引入水上运动、星空露营等新业态,让短暂停留变为深度体验。这种“交通+服务+产业”的融合模式,使旅游公路从“过路经济”转向“落地经济”,带动沿线村庄民宿数量增长200%,农家乐年均收入提升40%。
二、江为脉:激荡“过夜经济”的蓝色动能
如果说公路是增城的“动脉”,那么增江便是流淌千年的“文化静脉”。“最美增江游”项目以水为媒,将散落的景点串珠成链:龙溪文旅的古渡口重现“帆影点点”的盛景,月亮湾精品民宿的落地窗倒映着江面渔火,两岸景观风貌提升工程让“一江碧水穿城过”的画卷更具现代质感。数据显示,项目一期运营半年来,夜间客流量占比达65%,过夜游客人均消费突破800元,成功实现从“半日游”到“两日游”的跨越。
江的活力更源于文化的深度赋能。增江游船增设“非遗讲堂”,游客可边品丝苗米茶,边听粤剧折子戏;龙溪村开发“江畔夜市”,将畲族彩带编织、正果云吞制作等非遗项目转化为互动体验项目。这种“水上观光+文化体验+夜间消费”的模式,让增江成为展示岭南水乡文化的“流动展厅”,更催生出“江畔经济带”——沿线村庄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30%,120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三、街为眼:点亮“文商旅融合”的璀璨明珠
在全域旅游的版图中,正果老街是点睛之笔。这条承载着千年商脉的古街,通过“微改造”实现华丽转身:投资2.46亿元的改造工程摒弃大拆大建,而是以“绣花功夫”修复镬耳山墙、青砖石巷,引入光影科技打造“云吞博物馆”“荔枝文化沉浸剧场”,让传统街区焕发科技魅力;荔枝文化节、畲族文化节等IP活动轮番登场,非遗市集单日销售额突破50万元,“修成正果”文化品牌全网曝光量超2亿次。
老街的复兴更带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本地村民返乡开设“正果云吞”旗舰店,传承人现场展示“一擀一包”技艺;城市设计师入驻打造“乡村创客空间”,将增城丝苗米、密石红柿等农产品转化为文创伴手礼。这种“传统与现代共生、本土与外来共创”的生态,使老街从“商业街”升级为“文化综合体”,日均客流量达1.2万人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的新标杆。
四、山水共融:铺就共同富裕的通途
路与江的联动,最终指向的是城乡均衡发展的深层逻辑。森林步道的贯通,让游客从景区走向田野,带动乡村民宿、采摘园、手工作坊等业态兴起;增江游的升级,促使城市资本、人才向农村流动,形成“以城带乡、以旅兴农”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2024年增城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6:1。
这种共富效应更体现在文化认同的增强。当年轻人在老街体验畲族歌舞,当城市家庭在森林步道认识中草药,当外国游客在增江游船上聆听广绣故事,文化自信正通过旅游场景悄然生长。增城的实践证明:全域旅游不仅是经济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文化工程,它让山水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让传统记忆焕发时代光彩,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同富裕图景。
站在“百千万工程”的新起点,增城以路为弦、以江为韵,奏响了全域旅游的激昂乐章。这条通向共富共美的路径,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更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智慧——当交通动脉与文化血脉共同跳动,当生态优势与人文魅力交相辉映,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增城,正以崭新的姿态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