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广袤山乡间,一幅产业融合、生态与经济共赢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秭归县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紧密合作模式,巧妙推行“茶光互补”模式建设光伏发电场,在不占用一分耕地的前提下,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模式创新:“三方携手”绘就发展蓝图
“众人拾柴火焰高”,秭归县深谙此理,在“茶光互补”项目中构建起“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协同发展格局。专业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成为项目的“领航者”,负责光伏发电场的前期规划、设备采购、安装调试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确保项目高效、稳定运行。
村集体则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作为“协调者”积极整合村内资源,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土地流转、群众关系等问题,为项目落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村集体还代表村民参与项目监督,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农户则是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作为“参与者”不仅可以通过流转闲置土地获得租金收入,还能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参与务工,增加劳务收入。项目建成后,部分农户还可参与到光伏板清洗、茶园日常管理等后续工作中,实现家门口就业。三方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绘就了“茶光互补”项目的宏伟蓝图。
产业融合:“一地两用”实现效益倍增
秭归县巧妙利用茶园的闲置空间,将光伏发电与茶叶种植有机结合,打造出“一地两用、茶光互补”的特色产业模式。在连绵起伏的茶山上,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宛如一片蓝色的海洋,将太阳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清洁能源。
而在光伏板下方,原本闲置的土地被充分利用起来,种植着郁郁葱葱的茶树。光伏板不仅为茶树提供了天然的遮阳屏障,减少了阳光直射,降低了茶树蒸腾作用,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冰雹、暴雨等恶劣天气对茶树的侵害,为茶叶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微气候环境。同时,茶树的种植也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光伏板基础,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实现了光伏产业与茶叶种植的良性互动。
这种“上可发电、下可种茶”的立体农业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据统计,实施“茶光互补”项目后,每亩土地的年收益较传统单一茶园种植模式提高了数倍,真正做到了“寸土生寸金”。
农民增收:“多元渠道”拓宽致富路径
“茶光互补”模式的推行,为秭归县农民开辟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土地流转租金成为农民稳定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农户将闲置土地流转给项目方,每年可获得固定的租金收入,且租金随着市场行情和项目效益的提升逐步调整,为农民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经济保障。
项目建设期间的务工收入也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从光伏板基础施工、设备安装到线路铺设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周边农户纷纷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他们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可观的劳务报酬,增加了家庭收入。
项目建成投产后,部分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户还可以参与到光伏板清洗、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加工等后续工作中,获得持续性劳务收入。此外,随着“茶光互补”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当地茶叶的销量和价格也有所提升,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茶叶种植收入。
乡村振兴:“绿色引擎”驱动全面发展
“茶光互补”项目犹如一台强劲的“绿色引擎”,为秭归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产业发展方面,推动了光伏产业与茶叶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附加值,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生态保护方面,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有效减少了传统能源的使用,降低了碳排放,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茶树的种植有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进一步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社会民生方面,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当地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推行的“茶光互补”模式,是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探索。它以创新为笔,以绿色为墨,在秭归大地上书写了一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壮丽篇章,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未来,秭归县将继续深化“茶光互补”模式,不断拓展产业功能,提升产业效益,让乡村振兴的“绿色交响曲”在这片土地上奏响更加激昂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