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人口结构变化,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人”比例逐年上升,乡村养老问题愈加凸显。相较城市居民,许多农村老人养老金水平偏低,健康保障不足,对金融知识了解有限,容易成为金融风险和诈骗的受害者。如何让金融在补齐农村养老短板、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当前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新课题。
近年来,相关部门持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通过财政补贴、缴费激励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参保和缴费积极性,逐步增强制度保障功能。在此基础上,一些金融机构探索针对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储蓄、养老理财、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引导农户在收入相对稳定时期进行长期储备,为晚年生活积累“安全垫”。法律层面则对养老金融产品销售、信息披露和适当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明确禁止误导销售高风险产品给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老年人,严厉打击“以养老为名行诈骗之实”的行为,对“高收益、低风险”“保本保息”等虚假宣传依法追责。
未来,农村养老金融服务应更加注重场景化、精细化和人性化。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与乡镇卫生院、养老服务站、村委会等合作,在村里设立金融服务角和咨询点,结合农村集市、党员活动日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教育和反诈宣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产品条款和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探索“金融+养老服务”模式,如通过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农村互助养老组织、日间照料中心、家政服务队伍的发展,让老年人不仅“钱袋子更有保障”,也能享受到更加便利的生活服务。只有让农村老人切实感到“钱放得安心、生活更舒心”,养老金融才能真正成为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

京公网安备 110109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