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初歇,北京的天空如被精心擦拭过一般,澄澈而透亮。白领姜恺伫立窗前,目光投向远处中央电视塔那清晰而挺拔的轮廓,思绪不禁飘回到初来北京的日子。那时,雾霾常常肆虐,那座高塔如同被施了隐身魔法,隐匿于灰蒙蒙的雾气之中,整座城市仿佛被一层厚重而压抑的纱幔紧紧包裹,让人喘不过气来。
然而,时光流转,如今的北京已焕然一新。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有目共睹,“北京蓝”频繁刷屏朋友圈,成为这座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这仅仅是全国生态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优良天数比例高达87.2%,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蓝天白云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景象,这背后凝聚着我国在生态治理领域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令人瞩目的成果。
空气质量改善的喜人态势,只是我国生态治理伟大征程中的一个精彩篇章。水环境与土壤污染治理同样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攀升至90.4%,相较于2016年河长制实施前,提升了22.6个百分点。曾经如影随形般困扰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销声匿迹,长江、黄河流域的水质持续改善,一条条曾经浑浊不堪的河流重焕生机,清水绿岸的美景再次呈现在人们眼前。与此同时,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了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重庆市梁平区,双桂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与自然之间,成为和谐共生的典范。这座重庆市最大的城中湖,依偎着巍峨的梁山,倒映着绵延的竹海,美不胜收。然而,谁能想到,如今生机勃勃的双桂湖,曾经却是一座建成于1951年的水库,因长期遭受污染而沦为令人痛心的“黑臭湖”。
为了拯救双桂湖,梁平区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整治行动。他们以“严格保护、自然修复”为核心理念,精心制定整治方案。保留双桂湖周边的林盘群落,守护自然岸线,让湖泊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保留湖泊水陆交替空间带和山地自然地貌,再现田园风光的宁静与美丽;保护野生动植物,划定生态保育区,为动物营造自然栖息地,为鸟类搭建迁徙通道。在这样细致入微的保护与修复下,双桂湖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绿意在双桂湖周边肆意蔓延,生灵也纷纷回归。观鸟爱好者杨先生每逢休息日,都会扛着相机来到这里蹲点拍摄。他满脸喜悦地说:“水清了,鸟儿多了,这一湖清水让日子更惬意。”双桂湖湿地公园的盎然生机,正是全国湿地保护工作的生动写照。近20年来,我国组织实施了4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修复湿地110多万公顷,建立了2200多处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地,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也从2005年的18.21%提升至2024年的24.02%,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增强,绿色版图不断向远方拓展。
这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引领和资金的强有力支持。从2013年到2023年,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从423亿元增加到1091亿元,累计投入高达7900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从2015年的13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257亿元,基本翻了一番。此外,中央财政还积极支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天然林资源管护,将国有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逐步提高到目前的每年每亩10元,将集体和个人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逐步提高到目前每年每亩16元。这些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如同坚实的基石,为生态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点面结合、标本兼治,而这些问题的核心正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生态民生议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的话语掷地有声。生态治理,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关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如今,我国在生态治理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不仅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生态福祉,也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的持续推动、资金的有力保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生态环境将不断优化,碧水蓝天将成为常态,一幅更加美丽、和谐、宜居的生态中国画卷将在世界东方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