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县:数字赋能传统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325

   在皖北五河县,一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农业革命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耕模式。从沱湖畔的蟹塘到亚洲最大单体牧场,从“经验种养”到“数据驱动”,五河县通过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数字渔业:从“靠天吃饭”到“屏上管理”

  沱湖边的“老把式”朱凡堂如今已习惯坐在办公室里管理蟹塘。他所在的盛堂水产养殖数字工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水体溶氧、酸碱度、氨氮数值的实时监测,甚至能通过AI算法预测病害风险。“过去守在塘边风吹日晒,现在点点屏幕就能掌握所有数据,每亩还少用20斤肥料,增收100元。”朱凡堂的感慨,折射出五河县数字渔业的蜕变。

  2023年,五河县投入油补资金支持6家企业建设数字渔业,总面积达4390亩。申集镇黄李村的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更引入“四情”监控系统、北斗基站等技术,实现稻田养甲鱼的综合种养模式,亩均增收超300元。目前,五河县已建成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点11个、数字农业工厂2个,渔业物联网技术普及率显著提升。

  二、智慧牧场:数据驱动的“超级大脑”

  在现代牧业(五河)有限公司的牧场里,4万头荷斯坦奶牛佩戴着智能脖环,其活动量、反刍时间等数据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至云平台。“以前靠饲养员经验判断发情期,现在系统精准预警,配种成功率大幅提升。”牧场工作人员赵中要介绍。这套投资5000万元的智能化系统,让牧场管理效率提升60%,2024年原奶产量达29.01万吨,产值11.60亿元,成为全国智慧牧场标杆。

  五河县依托国家畜禽智慧养殖数字农业创新中心,推广智能饲喂、环境监控等技术,培育省级示范合作社4家、示范家庭农场5家,形成生猪、稻渔等优势产业集群。沱湖乡浍河村通过成立村办渔业服务公司,承接沱湖捕捞业务,让“三无渔业村”实现年服务收入超百万元。

  三、系统改革:“1+4+N”模式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五河县的变革并非偶然。2021年启动的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以“1+4+N”模式为框架:

  1个专职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建立长效机制;

  4大专班:聚焦产业发展、数字赋能、农民增收、乡村治理;

  N个协同项目:撬动社会资本,实施数字农业、电商物流等工程。

  试点三年间,五河县整合中央及地方财政资金3亿元,吸引社会资本2亿元,形成5亿元投入合力。成果显著:

  经济指标:试点区GDP年均增长12.5%,村集体收入超百万元村占比61.5%,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

  数字覆盖:乡村治理数字平台、电子商务、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

  生态效益:通过“智慧渔政”平台和“雪亮工程”,非法捕捞无所遁形,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

  四、从“盆景”到“风景”:乡村振兴的普惠之路

  五河县的改革始终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通过“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县级电商中心、130个村镇服务网点,培训电商人才200余人次,带动1200户农户线上增收。小圩镇四陈村引入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团队,研发水稻、小麦新品种30余个,亩均增产15%。

  更值得关注的是,五河县将数字技术融入乡村治理。沱湖乡大岗村推行“积分制”,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获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参与率达95%。这种“数字善治”模式,让乡村从“干部干、群众看”转变为“大家的事大家办”。

  五、未来展望: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

  五河县的实践证明,数字技术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2024年,全县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6.7%,高新技术企业达97家。未来,五河县将继续深化“5G+智慧农业”应用,推广食用菌循环生产、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力争到2025年建成12.45万亩高标准农田,让数字农业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

  从蟹塘到牧场,从田间到云端,五河县正以数字为笔,书写着传统农业转型的生动答卷。这场变革不仅让“老把式”们拥抱新生活,更让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现实。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 招贤纳士 | 共赢共发 | 网站地图
全国城乡统筹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2020 tongchou.org All Rights Reserved
ICP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202021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902000247号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四路188号
垂询电话:010-83886717 服务咨询QQ:2081260083 投稿邮箱:cnplan8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