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村改居”的进程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东津新区徐徐展开。这一变革不仅是居住形式的改变,更是生活品质与精神追求的全面升级。东津新区以实际行动释放民生温度,让“新市民”乐享好日子,将“村改居”的艰辛历程淬炼成居民可观可感、真实生动的“幸福答卷”,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东津样本”。
文化滋养,传递社区温情
文化是社区的灵魂,是凝聚居民情感的纽带。史台社区深谙此道,紧扣“我们的节日”主题,依托红色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在传统及法定节日期间,精心烹制文化大餐。200余场文艺汇演、移风易俗宣传、科普讲座等活动,如同一场场文化盛宴,让居民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感受节日的魅力,体会家的温暖。
同时,借助老年大学教学点开设60余次文体课程,为居民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里,居民们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社区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一起参与活动,一起分享快乐,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真切触摸到社区的“温度”。这种文化滋养,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更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就业扶持,铺就致富之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六两河社区针对“新市民”失地失业的难题,创新思路,盘活1.4亿元集体资金,建成现代化综合商超并引入专业团队运营,同步打造特色夜市经济带,为创业能人搭建梦想舞台。
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新市民”的心田。商超入驻率达85%,活力十足,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24年已为2324名居民发放分红46.48万元,真金白银惠及万家。从田间地头走进商超夜市,曾经的“老乡”化身勤劳的“新市民”,在社区搭建的广阔舞台上,用双手奋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新篇章。陈大姐的煎饼摊前食客络绎不绝,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对社区就业扶持政策的最好诠释。就业扶持,不仅解决了“新市民”的生计问题,更让他们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治理创新,提升生活品质
“村改居”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变,更是治理模式的创新。东津新区在推进“村改居”的过程中,筑牢治理根基,唤醒乡愁记忆,释放民生温度。通过优化社区组织结构,整合治理力量,创新运行机制,构建了一个由社区党组织引领、内外协同、多元参与的“治理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居民的需求得到及时回应,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社区精准施策,指导小区依法组建业委会,首创社区干部、居民代表、物业人员交叉任职的“三方共治”机制,确保了居民诉求“落地有声、解决有门”。同时,社区还注重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打造乡愁展览室,让居民在回忆中感受家乡的变化,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治理创新,让“新市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安全,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示范引领,贡献东津智慧
东津新区的“村改居”实践,是一场生动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探索。它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文化为支撑,以就业为保障,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如今,这里已然振翅化身为展示城乡融合发展新气象的“示范窗”,为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东津样本”。
“东津样本”的成功,在于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居民。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例,让我们看到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无限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学习借鉴“东津样本”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治理能力,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释放民生温度,绘就“新市民”幸福画卷。东津新区在“村改居”的征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东津新区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创新,为“新市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