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蔬菜作为百姓餐桌上的必需品,其稳定供应关乎民生福祉。在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设施蔬菜保供基地息烽园区宛如一座绿色“蔬菜工厂”,以科技为引擎,为“菜篮子”保供注入了强劲动力,书写着现代农业发展的精彩篇章。
科技加持,打造智慧种植新场景
走进息烽园区那4000亩现代化大棚,仿佛置身于一个科技感十足的蔬菜王国。螺丝椒、西红柿等8类精品蔬菜在适宜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长势喜人。这背后,是物联网环控系统、水肥一体化设施等先进科技的默默支撑。
物联网环控系统就像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智能管家”,管理人员通过它可以在远程轻松控制灌溉、卷膜等操作。无论是温湿度的精准调节,还是光照的合理控制,都能实现“冬保温、春避雨、夏遮阳”。这种智能化的环境调控,让蔬菜摆脱了传统种植中“靠天吃饭”的困境,能够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从而提高了蔬菜的单产量,更显著提升了蔬菜的品质。反季节蔬菜错峰上市,不仅满足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也为园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水肥一体化设施则是蔬菜生长的“营养师”。它能够根据蔬菜的生长阶段和需求,精准地输送水分和养分,避免了传统灌溉和施肥方式中的浪费现象。过去,传统种植依赖经验,浇水施肥全凭感觉,容易造成水肥过量或不足的问题。而现在,一切都靠数据说话,智能化管理让资源得到了最合理的利用,大大节约了水肥成本,实现了绿色、高效的种植模式。
科技兴农,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路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蔬菜的种植上,更体现在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上。在息烽园区,科技兴农的成果正实实在在地惠及着每一位村民。
2024年,园区带动了1602户6408人增收,累计分红达到了1283.3万元。这一组组数据,是科技兴农成效的有力见证。村民们通过务工和土地流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他们不再需要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的收入。土地流转让闲置的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也为村民带来了额外的收益。务工则让村民们掌握了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自身的就业能力。
科技兴农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大门。它让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成为了现代农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在科技的助力下,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区位赋能,构建蔬菜产业新格局
息烽县作为贵阳市主要蔬菜保供基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蔬菜的外运提供了便利条件。
目前,全县蔬菜播种面积每年稳定在30万亩(次)左右,年产量超50万吨。如此庞大的产量,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的需求,还远销重庆、广东等地。息烽县以石硐镇为核心,形成了多品类产业带。不同种类的蔬菜在这里集中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这种产业格局的形成,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区位的赋能。科技让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得到了提升,区位优势则让蔬菜能够顺利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未来,息烽县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拓展销售渠道,提升蔬菜产业的竞争力,让更多的优质蔬菜走向全国人民的餐桌。
科技赋能“蔬菜工厂”,让息烽园区的蔬菜种植实现了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它不仅筑牢了“菜篮子”保供的根基,更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构建了蔬菜产业的新格局。在科技的引领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贵阳市的蔬菜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改善民生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