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湖区乡镇工业园里,璀璨的灯火如同希望的火种,照亮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崭新可能。在这里,产业共荣的故事正精彩上演,奏响了一曲城乡协同发展的激昂乐章。
工业返乡:家门口的就业新机遇
在江西源创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繁忙的生产线上,徐丽娟专注地调试着机床夹具。她满脸洋溢着满足:“以前外出打工,离家远,照顾不了家人。现在好了,骑车15分钟就能到家,收入也不比外面少。”在童家镇工业园,像徐丽娟这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人还有很多。
工业园内,物流、仓储、职工公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上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租金仅为城区的三分之一。这一系列优惠条件,吸引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企业在这里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更好地融入当地产业链,实现协同发展。
制度创新:打通城乡要素流动壁垒
城乡要素的顺畅流动,是实现产业共荣的关键。月湖区深知这一点,拒绝“村村点火”式的低端重复建设,而是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实现专业化分工。城区聚焦研发与市场,乡镇承载制造与物流,农业则向智慧化、品牌化升级,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同时,月湖区精心设计出“三块地”方程式,为城乡要素流动注入了强大动力。将沉睡土地折算成可跨村置换的“地票”,让土地资源得以高效配置;整合零散地块为“虚拟地仓”,引入制造、物流、康养等项目,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创新“生态券”制度,让保护生态林可兑换建设指标,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目前,这套“组合拳”已经催生出“共享车间”等12种新业态,为城乡融合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空间重构:产业梯度转移的共赢效应
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对城乡融合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据测算,月湖城区每向乡镇转移1家规模以上企业,平均能带动周边6个村发展配套产业。江西萃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落户童家镇以来,就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它带动土桥村诞生了3家小微企业和1个物流服务站,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有序梯度转移,不仅让乡村产业实现了兴旺发展,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2024年,月湖区乡镇工业园从业者平均月薪达5830元,较改革之初的2020年增长68%。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拿到可观的收入,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文旅融合: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城乡融合也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2023年,官山村村民曾嵘春节返乡时,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月湖区梅里公路通车后,游客明显增多,他果断将自家3层楼房改造为“梅里小院”,并带动村民发展特色民宿。
如今,官山村已有各具特色的民宿17家,形成了“民宿 + 农家菜”的产业集群。年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户均增收1.8万元。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还让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在童家镇土桥夏家村,“生态农业 + 非遗活化”的融合模式更是别具一格。“城里人来乡下寻找乡愁,我们在乡愁里发现未来。”在上海从事设计工作的村民江萍2022年返乡后,将30亩抛荒地改造成“稻鱼共生”生态农场,配套建设竹艺工坊,邀请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竹编技艺培训。
目前,该项目带动42户村民参与,形成了从竹材种植、工艺品制作到文旅体验的完整产业链。年均接待研学团队与散客8000余人次,户均增收1.5万元。生态农业与非遗文化的有机结合,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让乡村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全链整合:城乡经济关系的深度融合
“产业共荣不仅体现在空间上的梯度转移,更体现在产业链的全链条整合。”月湖区发展改革委主任郭慧芸用“量子纠缠”形象地比喻月湖区现在的城乡经济关系。城区的技术、资本下乡,激活了乡村资源;乡村的生态、文化返流,又重塑了城市消费形态。
近年来,全产业链整合模式让月湖区的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2024年,月湖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同比增长18%;文旅综合收入突破9亿元,同比增长45%。城乡经济在全产业链整合中实现了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月湖区的产业共荣实践,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让我们看到,通过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和实现全产业链整合,能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民生突围:均等化征程的破壁攻坚
城乡融合发展的浪潮奔涌向前,不仅重塑了乡村的经济格局,更带来了乡村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月湖区以民生为笔,以均等化为墨,绘就了一幅城乡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集体经济反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上桂村,曾经狭窄泥泞的道路、破旧简陋的校舍,如今已成为历史。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获得分红后,将收益慷慨地用于改善公共设施。新建起的村小学教学楼宽敞明亮,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不断,医疗服务中心里村民们有序就诊。村民周大姐看着眼前的变化,感慨万千:“过去修条路都要四处借钱,现在村里有钱搞建设了,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而是正在月湖全区范围内全面铺开。2024年,月湖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5亿元,其中75%的资金精准投入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一座座崭新的公共设施拔地而起,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的幸福感也与日俱增。
医疗资源下沉:就医难题迎刃而解
在梅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3岁的张桂芳老人坐在舒适的候诊区,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现在做CT检查,乡里拍片城里专家读报告,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到城区排队抢号了。”月湖区深知医疗资源不均衡是困扰城乡居民的一大难题,于是成立公立医院示范项目协调机制,将基层医疗机构纳入鹰潭市人民医院管理体系。
人民医院定期下派儿科、超声科等专科医生到基层科室进行指导,通过双向转诊机制、统一业务培训及院区间会诊、手术协作,让优质的医疗资源如潺潺溪流般向基层延伸。2024年,月湖区累计双向转诊患者超1100人次,下沉手术23台,义诊巡诊累计服务4000余人次。同时,乡镇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同比分别下降8.4%和6.4%,真正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城乡就医新格局,让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孩子圆梦未来
教育是民生之本,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在位于月湖新城的鹰潭市第七中学,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学生们正通过超高清屏幕与市里的名师进行实时互动。校长刘洪波满脸自豪地介绍,月湖区推出的“名校带弱校”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政策成效显著,该校2024年重点高中录取率创下新高。
为了让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月湖区自2022年以来,先后对9所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优化调整,撤并至2所新建的中心校,并开通了学生免费公交车专线。在鹰潭市第十三中学,这座由3所村小撤并后在原址新建的校园里,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绿树成荫,书声琅琅。现有学生968人,远超原3所小学的学生总数之和,生源回流现象明显。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为他们的未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社会保障衔接:公平正义温暖人心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月湖区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低保等方面实现了制度衔接和待遇均等化。在桥东古村,65岁的张奶奶坐在家中,通过“数字乡村”APP轻松完成了养老保险认证。“过去要跑到镇上办手续,现在家门口就能搞定,真是太方便了。”
“城乡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资源、资本下乡,更是治理体系的重构。”林园如是说。自2023年起,月湖区推出“政务数据共享负面清单”制度,明确除国家安全等特殊情形外,所有部门数据必须无条件共享。通过卫健局和民政局的“数据碰撞”,精准识别出3800名空巢老人,并为他们定制了智能手环,实时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需求,让关爱和温暖时刻围绕在他们身边。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征程中,月湖区以民生突围为目标,以均等化为导向,在乡村治理、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全面发力,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未来,月湖区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创新,书写更加精彩的民生篇章,让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深层挑战:破与立的辩证交响
在月湖新城管委会的沙盘前,蓝色光纤网络如灵动的丝线,与绿色生态廊道交织缠绕,勾勒出一幅未来城乡融合的绚丽图景。然而,这看似美好的蓝图背后,却隐藏着融合发展进程中诸多深层挑战。一组数据揭示了现实的严峻:截至2024年,月湖区城乡基础设施投入约15亿元,如此巨额的资金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在人才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月湖区在破与立的辩证中,奏响了一曲激昂的改革交响曲。
资金困局:创新模式破难题
城乡供水一体化,本是改善民生、促进融合的重要举措,但在月湖区乡镇污水处理厂,却面临着现实的困境。MBR膜工艺虽先进,可每吨处理成本比传统工艺多出0.8元,每年带来的近千万元财政压力,如同一座大山,压得相关部门喘不过气来。
面对这一难题,月湖区改革专班没有退缩,而是独辟蹊径,创新推出“环境治理+碳普惠”模式。他们将8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打包纳入江西碳汇交易平台,依托竹炭吸附工艺每年产生的1.2万吨碳减排量,出售给本地铜加工企业,成功填补了15%的运营缺口。这一创新之举,不仅解决了资金难题,更为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环境治理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它让我们看到,在破与立的辩证中,只要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就能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出路。
人才瓶颈:政策创新引凤还巢
如果说资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血液”,那么人才就是其“灵魂”。然而,在童家镇杨梅园,负责人张自胜却陷入了“数字鸿沟”的困境。开出万元月薪,却难觅既懂算法又通农事的复合人才。他培训的几名“银发主播”平均年龄58岁,学习直播的艰难程度,甚至超过了他们种地时的辛劳。
为了破解这一人才瓶颈,月湖区推出了“人才反哺计划”。在郭慧芸的工作台账上,详细记录着这场改革的新突破。通过构建“政策杠杆+情感纽带”双驱动机制,月湖区不仅提供了宅基地优先分配、创业失败补偿等传统政策,还创新性地将参与村史编撰、非遗传承等文化行为折算成“乡愁积分”,可兑换信用贷款额度。这一系列“组合拳”,如同一股强大的磁力,吸引了1200余名创业者返乡,其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从2019年的17%提升至如今的43%。
这一变化,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破与立的辩证中,人才政策的创新至关重要。只有打破传统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以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破立之道:制度创新促融合
“在破与立的螺旋中,最重要的是找准支点。”郭慧芸的话,道出了月湖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制度创新打通要素流动堵点,让城乡从“物理连接”走向“化学融合”,是月湖区在改革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从碳交易市场的细微涟漪,我们可以看到环保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从区块链溯源的科技脉动,我们感受到了科技对农业的赋能;从“银发主播”的笨拙尝试,我们看到了传统农民向数字农民的转型;从数字孪生的精密运算,我们领略到了科技为城乡规划带来的精准与高效。当MBR膜工艺处理的清水注入稻田,当返乡青年的无人机掠过祖辈耕作过的土地,月湖区城乡融合发展的轮廓变得越发清晰。
评估显示,月湖区在城乡要素市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综合水平居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前列。5年间,月湖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2.14∶1下降至2024年的1.99∶1。月湖区城镇化率显著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的同时,乡村振兴发展总指数连年位列全省市辖区第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月湖区在破与立的辩证中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结果。它告诉我们,城乡融合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需要我们在破与立中找到平衡,在创新中实现突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实现城乡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奏响新时代的和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