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携手多部委及金融机构共同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将鹰潭市正式纳入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行列。随后,月湖区作为其全域组成部分,被纳入江西省《鹰潭市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之中,并被赋予土地、户籍、财政等多方面的改革自主权,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村土地改革大幕就此拉开。
破冰前行:直面“三重门”挑战
改革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农村土地改革伊始,月湖区便遭遇了“三重门”的严峻考验。村民们对产权流转心存疑虑,担心自身权益受损;土地规划与耕地保护之间产生了激烈冲突,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成为难题;社会资本则处于观望状态,对改革的前景和收益存在不确定性。这些问题如同三座大山,横亘在改革的前进道路上。
破局时刻:首宗土地入市交易
转机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在试验区政策落地后的第98天,月湖区迎来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在四青街道上桂村,月湖区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圆满完成。这宗22.14亩的闲置宅基地,经过专业评估作价258.31万元,成功挂牌出让给鹰潭市黑鸭子实业有限公司用于建设厂房。这一项目的落地,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当地10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收入得到了显著提升,改革的红利开始初步显现。
制度创新:构建改革新框架
如果说首宗土地入市交易是改革的破冰之举,那么制度层面的创新则为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月湖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亲自挂帅的农村宅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周调度、半月调度、月调度”的高效工作机制,确保改革政策能够精准落地、有效实施。
在保障农民权益这一核心问题上,月湖区展现出了高度的智慧和担当。创造性地提出了“集体收益分成”机制,将盘活闲置宅基地所获得的收益进行合理分配,村集体可获得20%的分成。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还充分调动了村集体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月湖区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宅基地审批的“一网通办”。这一创新举措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降低了办事成本,使农民能够更加便捷地办理相关手续。月湖区也因此成为江西省首个实现宅基地审批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的样本,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农村土地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活力释放:激发返乡创业热情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沉睡的资本”逐渐迸发出强大的活力,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也激发了众多在外游子的返乡创业热情。在大桥村童家组,曾经破败不堪的52栋危旧房被拆除后,盘活了1800平方米的闲置农房。村里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了“蓬里宴”生态餐厅,并流转土地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基地。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吸纳了众多村民入股和就业。
村民“股东”童小平就是这场改革红利的受益者之一。他感慨地说:“土地一下就‘活’了。”仅2023年建成当年,这一项目便为村集体带来了17.65万元的收入,村民们也通过土地入股和就业实现了双增收。童小平的故事只是月湖区众多村民受益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村民在改革中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成果丰硕:乡村振兴动力澎湃
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与群众参与的有机结合,月湖区的农村土地改革成功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截至2024年底,月湖区土地流转面积突破2.3万亩,社会资本投入激增至28亿元。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先后诞生了17个产村融合示范体、4个乡镇工业园。一个个产业蓬勃发展,一个个村庄焕然一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在月湖区逐步变为现实。
月湖区的农村土地改革实践,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它让我们看到,只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就能够唤醒“沉睡的资本”,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