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中平原的褶皱里,袁家村这个无名山无大川的普通村落,用近20年的探索书写了乡村振兴的传奇:1.8亿元春节营收、12亿元年旅游收入、1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当数据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一幅"三产融合、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跃然而出。
一、发展密码:从"空心村"到"顶流IP"的逆袭
20年前的袁家村,是产业政策调整后的落寞身影。当其他地方还在单打独斗搞农家乐时,村支书郭占武以"整村推进"的胆识,将消失的农耕记忆转化为文旅资源。老油坊的石磨转出乡愁,手工麻花的香气勾住脚步,非遗皮影在古巷中回荡——这种"原生态场景+村民参与"的模式,让袁家村在乡村旅游1.0时代就构筑起竞争壁垒。
随着消费迭代,袁家村持续进化:酒吧街点亮夜经济,书院街注入文化魂,民族风情街拓展体验维度。更关键的是,其"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融合战略,让农产品成为旅游商品,让农家乐升级为精品民宿,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闭环。这种自我迭代能力,正是其长盛不衰的核心密码。
二、共富模式:股权编织的"利益共同体"
袁家村的共同富裕实践,堪称中国乡村治理的典范。32个股份合作社将村民利益紧紧捆绑:麻花店的股权墙公示着利益共享机制,粉条合作社的"调节股"平衡着贫富落差。村民王创造从打工者到年收入五六十万的客栈老板,王庭坤入股项目40%的分红回报,印证着"零投资当老板"的造富神话。
协会自治机制更堪称创举。民宿协会的大宗采购集体议价,小吃协会的标准化管理,让商户既是参与者又是管理者。这种"党支部+村委会+管理公司+协会"的治理架构,既降低运营成本,又激发内生动力,形成"人人维护袁家村IP"的良性循环。
三、品牌革命:从乡土IP到城市赋能
袁家村的野心不止于乡村旅游。2015年进城店的试水,开启其品牌输出的新征程。西安曲江银泰的袁家村体验店,9个月收回600万投资;忻州古城的运营,两年带动5000人就业。这种"品牌+运营"的输出模式,让乡土价值在城市空间重生。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轻资产扩张"战略。城市体验店由股份合作社与社会资本合作,确保村民利益最大化;跨省合作项目坚持"袁家村占股不低于50%",让集体经济异地开花。这种品牌赋能战略,不仅激活自身发展动能,更带动区域乡村振兴。
四、时代启示:乡村振兴的"袁村样本"
袁家村现象绝非偶然。其成功印证了三个关键逻辑:
文化赋能:将乡愁记忆转化为文旅资源,让传统文化成为发展资本;
机制创新:以股权合作激活村民主体性,以协会自治降低治理成本;
品牌革命:通过标准化输出实现异地扩张,让乡土IP产生乘数效应。
当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袁家村的实践提供了生动注解: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建,而是让乡土基因在创新中焕发新生。这种"农民主体、利益共享、品牌驱动"的发展模式,或将开启乡村振兴的2.0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