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破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激活高校创新原动力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251

   4月15日,山东省高校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在济南吹响改革集结号。聚焦"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不会转"四大症结,山东正以制度创新为矛,以平台赋能为盾,打响一场重塑高校科技创新生态的战略战役。这场改革不仅关乎技术变现的效率提升,更承载着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生态的使命。

  制度破冰:解开成果转化"心结"

  针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障碍,山东率先推出"单列管理+尽职免责"的组合拳。将职务科技成果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中单独剥离,建立作价投资形成国有股权的专项管理制度,让高校敢于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同步建立的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为科研人员卸下"转化失败追责"的思想包袱,某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坦言:"现在评估项目更看转化前景而非短期收益,决策效率提升50%以上。"

  人才破壁:架设校企"旋转门"

  破解"不想转"的症结,山东创新"校聘企用"人才共引模式,在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设立企业流动岗,让科研人员带着市场思维做研发。配套建立的"确权转化贡献度"评价机制,将成果转化效益纳入职称评审指标,某教授团队因此获得企业冠名实验室支持。这种"人才旋转门"机制,使高校科研方向与企业需求契合度提升40%。

  金融破局:构建多元"资金池"

  针对中小微企业"技术引进难"痛点,山东推出"结余经费入股+先使用后付费"的金融创新。青岛科技大学将横向课题结余经费作价入股,促成某锂电化学品技术转让达11亿元;烟台大学探索"先用后付"模式,使技术落地周期缩短6个月。这种"政府引导+市场接力"的资金机制,正在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平台破界:打造转化"生态圈"

  在济南、青岛等地,大学科技园正转型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孵化"全链条平台。山东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已孵化23个硬科技项目,其中3项获得风投青睐。全省建立的"技术转移人才库"拥有专职人员800余名,某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现在从专利筛选到商务谈判都有专业团队,转化成功率从12%跃升至45%。"

  当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山东高校正呈现出"转化量质齐升"的生动局面:2024年全省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78亿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单个专利转让费达2.04亿元,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增5家。这些数字背后,是制度创新激发的科研生产力,是产学研融合迸发的创新火花,更是山东在全国率先探索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的生动实践。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 招贤纳士 | 共赢共发 | 网站地图
全国城乡统筹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2020 tongchou.org All Rights Reserved
ICP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202021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902000247号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四路188号
垂询电话:010-83886717 服务咨询QQ:2081260083 投稿邮箱:cnplan8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