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上水村正以村民自治为基石,探索着乡村善治的有效路径。通过完善自治机制、创新治理模式,这个黔中村落不仅让村民成为乡村发展的主人翁,更汇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磅礴力量,绘就着美丽乡村的新图景。
自治机制释放主体活力
走进上水村,村民代表大会的热烈讨论声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严谨核查场景交相辉映。村里严格遵循"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基础设施升级、产业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中,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决策者。去年村道拓宽工程启动前,村委会连续召开3次村民代表大会,最终采纳了老张提出的"保留古槐树、增设文化墙"的建议,让民生工程既实用又承载乡愁。这种"村民的事村民议,村民的事村民定"的治理机制,让发展决策更接地气、更聚民心。
智库助力构建共治格局
当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被激活,外来的智慧如春风化雨。去年,由共青团贵州省委"春晖·乡村振兴智库"牵头的考察团走进上水村,贵阳市建筑设计院的专家、贵州理想村文旅公司的运营师、高校师生的创意团队,与村民围坐共商发展大计。在"春晖乡村共建"行动框架下,村里成立"新时代春晖社",构建起"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目前,由智库团队设计的娇旅居农房改造已初见成效,50栋老屋在保留穿斗式结构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居住功能,让传统民居焕发新生。
实践创新打造共享样本
在共建共治中,上水村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共享实验室"。村口新建的"乡贤议事亭"里,返乡青年与长者共话产业发展;村史馆的建设中,村民主动捐赠老物件,学生团队运用数字技术还原民俗场景。最令人动容的是农房改造过程,70岁的李奶奶看着自家百年老宅被修缮一新,激动地说:"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住上这么舒坦的房子,多亏了大家伙儿一起出力!"这种代际协作的场景,正是共享治理的生动注脚。
如今的上水村,村民自治机制如血脉贯通肌体,智库资源似活水润泽沃土,共建实践若星火点亮乡村。当发展决策从"为民作主"转向"由民作主",当治理主体从"干部独唱"变为"全民合唱",上水村正以生动的实践诠释着:乡村振兴的终极密码,就藏在群众路线的深厚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