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城乡融合发展指明方向,强调通过制度创新、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新型关系。实现这一目标,需从体制机制革新入手,打通资源双向流动的通道,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一、构建多元参与的制度框架
城乡融合需突破传统政府主导模式,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多元机制。通过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发行专项债券等金融创新工具,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建立"城市企业+农村合作社"结对机制,推动技术、管理等要素下沉。完善人才返乡激励政策,如设立乡村创业孵化基地、提供税收减免,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参与乡村建设。
二、打造立体化基础设施网络
交通与信息的无缝对接是城乡要素流动的根基。实施"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工程,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构建"1小时城乡通勤圈"。加快5G基站、物联网设施向村庄延伸,建立覆盖县域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同步建设县域物流集散中心,发展"冷链+电商"模式,打通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双向通道。
三、释放农村土地要素活力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广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经验,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建立全省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健全土地入股、托管等多元化经营模式。探索"点状供地"模式,保障乡村旅游等产业用地需求,让沉睡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四、推进公共服务均衡配置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的民生基础。实施"县管校聘"改革,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向乡村流动;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让三甲医院专家定期驻点乡镇卫生院。创新"互联网+教育/医疗"模式,建设远程诊疗、智慧课堂系统。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机制,逐步缩小城乡社保待遇差距。
五、培育产业融合新动能
产业兴旺是城乡融合的物质基础。打造"农业+科技+文旅"跨界融合示范带,建设集循环农业、智慧种植、研学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认养农业等新业态。构建城乡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城市科技资源向乡村转移转化,形成"研发在城市、转化在乡村"的双向互动。
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革命,更是治理体系重构的探索。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要素壁垒,以基础设施联通城乡血脉,用产业融合激活发展动能,方能实现"城市像乡村一样生态宜居,乡村像城市一样便利现代"的愿景,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