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连接城乡、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自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如何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春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尊重城乡民众在节日生活中积淀而成的地方性文化传统。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来推动保护传承工作,而是要在做好节日公共服务上下功夫。在县域社会,应加强春节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传播手段,让春节元素渗透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城市空间中,商场、车站、地铁等公共场所的春节装扮不可或缺;而在乡村,红灯笼、红对联等具有乡土特色的节日装饰则更能贴近民众的文化心理。
同时,春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应与城乡民众的美好生活期待有效对接。我们需要重塑春节文化的乡土根脉和精神标识,让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当下,人们庆贺春节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但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和短视频等娱乐方式并不利于传统节日的传承。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尊重城乡民众的节日文化传统,如将除夕重新纳入春节假日体系、调整烟花爆竹燃放政策、在城乡结合部设置年货临时售卖点等,以保持节日传统的稳定传承机制。
此外,青年人在春节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既有青春活力,也有表达节日情感的现实诉求。然而,当前青年一代对于春节的认知似乎存在传承困惑。为了激发年轻一代对春节文化的兴趣和参与感,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节日文化需求,利用好新兴媒体讲好“春节故事”,让他们在传承贴春联、扫房子、拜年等代表性节日习俗的过程中,滋养鲜活的节日参与感和文化自豪感。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城乡民众增进对家乡过年习俗的了解,让各地春节习俗各美其美,共同推动传统春节在城乡社区的现代生活实践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春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应尊重城乡民众的地方性文化传统,将春节文化与城乡民众的美好生活期待有效对接,并关注青年人的节日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春节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