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浪潮中,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适时提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旨在构建更具影响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而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作为中华文明的生动载体,正承载着传播中华文明当代建设成果的重要使命。
随着当代城市的复合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发展,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与传播已不再是单一学科或资源所能胜任的任务。城市的文化性、人性化以及空间的微尺度和可沟通性,成为了构建和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基础。超越传统的“现代城市”叙事框架,关注传播在宏观城市治理、中观城市区域发展以及微观城市日常交往等不同层面的整体性连接作用,成为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
城市中的标志性空间,不仅是城市文化构建和传播的基本要素,更是展现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媒介。这些空间与社会、传播实践的紧密结合,共同构建了一个根植于城市生活的多元流动的传播网络。为了更有效地传播城市文化,我们需要建立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框架,将文化内涵、空间载体、产业转化与传播协同等要素融为一体,以适应当前城市建设阶段和智能媒介社会语境。
在这一框架下,我们应积极探索如何将标志性的城乡公共空间整合进当代城市文化软实力范畴内,使其成为城乡文化向外辐射的有效中介。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智能城市大型技术系统与城乡文化空间的结合,以跨学科的方式体系化地建构集“技术、空间、社会、沟通”于一体的城乡文化空间与国际传播整体性结构。这种新型的国际传播体系,不仅重视城市空间的文化内涵,更关注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与城市价值观、国家历史文明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然而,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中国虽然已接近70%的城市化率,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融合不足、城市转向内涵式发展需求与原有粗放式模式失效、传统乡村村落被遗弃等问题亟待解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为中国城乡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应以包容性城乡文化和绿色低碳生态文化为引领,通过新一轮的文化发展与机制改革,将文化赋能于美丽城乡空间创新之中。这不仅能够推动美丽中国的进一步提质,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时代要求。通过城乡国际传播的有效推进,我们将能够更有效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